第一時間感知地質災害隱患細微變化并發出預警;是海上漁民口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第一時間感知地質災害隱患細微變化并發出預警;是海上漁民口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今年在我的家鄉湖南石門縣,北斗監控系統提前預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說,“在形變監測、提前預警、轉移人員方面,北斗發揮了很好的科技支撐作用。”
今年6月底的一天,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暴雨如注。“這幾天會一直下雨,監測預警系統剛剛預警,雷家山有山體滑坡風險。”鎮黨委書記覃浩和村支書許波急匆匆趕到村民陳金蘭家里,勸他們一家轉移到老村部去住。
7月6日14時11分,當地接到北斗衛星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發布的第三次橙色預警。3小時后,雷家山發生大型山體滑坡,為當地近70年來規模最大,造成省道部分路段損毀,一個小型電站毀壞,5棟房屋垮塌。
“幸運的是,這次滑坡中,所有人員成功避險。”覃浩說,靠著監測預警系統的“通風報信”,山體滑坡發生前,所有危險區居民均已提前撤離。
覃浩介紹,將北斗衛星傳感器分布在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風險隱患點,對隱患點的土壤含水、裂縫等細微變化進行數據采集。再經由北斗地質監測站將數據傳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云平臺與數據匯總站,進行智能地質災害預警評估,從而實現對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預警。坡體哪怕微小位移,系統也能感知并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山洪災害是洪澇災害中導致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準確預測預報能為轉移贏得時間,因此“預警”成為重中之重。目前,江蘇、貴州、廣西、四川等多地也建立了基于北斗的災害監測系統,能夠24小時對隱患點變化進行自動化實時監測。北斗這種能力,讓防災減災能夠未雨綢繆。
北斗在搶險救災中的獨特作用,還在于它有一項“獨門絕技”,也就是短報文功能,這在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絕無僅有。短報文好比是導航終端的短信功能,目前北斗三號的短報文已從以前的120字升級到1000字,所能傳遞的信息更加豐富。對于原本只能被動接受導航定位信息的用戶來說,主動上報自己的精準位置和災情信息,可以為搶險救援帶來重要的信息支撐。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在地面通信癱瘓的情況下,進入災區的搶險救援隊伍正是利用北斗的短報文功能第一時間發出信息,點亮生命的信號。
尤其在通信手段有限的海上,這門“絕技”深受海洋漁業部門和廣大漁民的歡迎。
今年8月初,隨著臺風“黑格比”步步逼近,福建霞浦縣三沙鎮柳州灣海上刮起陣陣大風。近百艘漁船在灣內停泊得整整齊齊,500多艘漁船早已全部返港避風或就近避風。
“目前在港漁船共有4467艘,轉移漁船1290艘,臺風影響海域無作業船只。”在福建省漁業減災中心值班室內,工作人員正通過北斗漁船動態監控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臺風可能經過海域的船只動態,及時通知提醒外海漁船回港避風。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代表漁船的三角符號,點擊符號,就跳出該漁船的具體位置、大小、型號、船主姓名及電話等詳細信息。
臺風侵襲頻頻的福建,已有1萬多艘捕撈漁船安裝北斗示位儀,實現了船舶自動識別、定位、報警等功能。24小時不間斷掌握船只動向,精準定位……漁船的海上狀況都在北斗系統“視線”內。
就在“黑格比”登陸前夕,福建閩中漁場海域一艘漁船突然間失去動力,情況十分危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到報警信息后,通過船載北斗示位儀迅速掌握求助漁船的定位及周邊漁船信息,第一時間組織周邊作業漁船進行救助,船上4人最終成功獲救。
出海作業能實時監控,遇險可隨時報警,在海上能收聽天氣預報和預警通知……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北斗導航終端已成為漁船的出海標配,北斗成了漁民口中的“千里眼”“順風耳”。據統計,全國7萬余只漁船和執法船安裝北斗終端,累計救助1萬余人。